首页家居收纳 正文

培养幼儿良好的收纳整理行为_如何培养幼儿整理习惯

2023-12-15 44 0条评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收纳整理行为_如何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怎么可以养成幼儿园孩子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
2.如何培养幼儿整理习惯
3.如何培养幼儿收拾的习惯
4.孩子没有整理的习惯,如何去培养孩子收纳整理的好习惯?
5.如何培养大班幼儿整理习惯论文

怎么可以养成幼儿园孩子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

幼儿园里,经常看到孩子把脱掉的衣服随手一放,把画笔随手一丢,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孩子的玩具也是摆放凌乱,操作材料杂乱无章。教师们经常会为一点小东西把所有柜子、抽屉都找遍,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影响教学秩序。三至六岁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常说:“三岁看老。”习惯一旦养成,再要改就会比较困难,花费的精力更多,由于“泛化影响”,会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纲要》在社会目标中提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责任感。”整理能力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大班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年,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让幼儿学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养成爱整洁、生活有序、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使幼儿在整理中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动作发展;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还可以保持环境整洁,同时使教师减轻负担,不用将过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理上。好的整理习惯可以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生活学习,此后会影响孩子一生,由此可见,大班幼儿整理习惯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往,我们对幼儿的整理习惯进行过培养,但那只是刻意地提出一些外在要求,有太多限制说教。教师过分指挥,使幼儿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在《纲要》和《指南》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将整理习惯培养落实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一、利用游戏,调动积极性 我们通过比赛活动,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如“看谁玩具收得快”、“谁最快收拾好书包和箱包?”“叠被子、衣服比赛”、“谁的床铺最整洁”等一系列比赛活动。每次比赛结束后,我们会根据幼儿表现情况进行评比“能干小小手”的活动,幼儿整理习惯有了很大提高。接着,我们组织幼儿一起整理自己的抽屉、柜子、活动室,在教师的带领下,先把“要”和“不要”的物品进行区分,扔掉所有没用的东西,再把要用的物品分门别类地摆设,确定相应位置,并设计标记贴上,为了使玩具筐等物体的摆放整齐有序,我们还请幼儿一起动脑想出在筐的底边中点贴上红色小圆点,对准柜子中线,这样既美观又整齐。看着自己动手整理的清爽整洁的活动室,每个孩子脸上都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二、建立规则,养成好习惯 有了整洁有序的环境,就需要保持,这是最困难的。教师如果经常说教,会导致孩子反感或者盲从。新《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处处渗透“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凸现“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所以我们提倡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起床时,让孩子商量怎样叠放被子会很整齐,孩子们讨论出把叠好的被子合起来的边靠床背放整齐。做纸工时,说说怎样利用桌面,孩子们提出用双格的盒子,一边放胶水、剪刀,一边放纸屑,找东西容易且整理又快。平时发现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就紧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随口一句“你叠衣服的方法真好”,一会儿整整齐齐的一叠衣服就放在柜子里了;一句“你的桌面真干净”,饭后,就会有好多孩子把自己的桌面整理好,还会把筐里的碗盘整理整齐。为了整顿活动区材料摆放凌乱的毛病,考虑到入区人员不固定,规则制订不容易人人知晓,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动脑,制作出了与物体相应的标记贴在放物体的位置,幼儿活动后按标记复位,不再出现不知放哪里的现象。只有尊重孩子,让孩子积极参与规则建立,不断强化,才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由幼儿自己参与整理的整洁有序的环境,给了幼儿充分的自信和成功感。在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充分发挥了作用。 三、信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孩子会做许多事情,但教师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事事亲为,处处小心谨慎,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翅膀下,一会儿觉得叠被子太难了,一会儿觉得整理操作场地会添乱,结果事事包办。其实,只要相信孩子,他们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们去干。如在美工区放上几块抹布,在操作区放上扫帚,每天放学时,让孩子把活动室内不要的物品处理掉,把要用的物品分类送到固定地方。信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要收回不放心,做孩子的参谋,支持他们的活动,创造一切条件,只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信他们都能做好。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整理,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更能促进孩子能力发展,而且保持良好的师幼关系,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教师榜样,自正以正 《纲要》明确指出:“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这里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以前,由于教师的教具、操作材料、废旧物品较多,加上幼儿园工作杂,总有随手乱丢的坏习惯。现在教师首先从自身开始进行整顿。我们班两位老师还用目视管理方法,让每人都知道物品摆放的位置,并且规定了“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两位老师一律遵守。教师有了良好的整理习惯,柜子上、钢琴上、活动室都整洁了,再没有看到多余的东西,孩子们在不经意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 五、家园密切合作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 整理习惯的培养不只是说教,还要家园共同配合,不断将良好的整理习惯转化为幼儿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说的就是要养成好习惯,贵在行动。于是我们利用家长会、家园网,围绕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整理习惯培养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家长知道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不事事包办,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整理的机会,如让幼儿自己整理床铺,穿脱、折叠衣裤、整理自己的房间、玩具,周日整理好入园的箱包等。同时,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整理习惯。根据家长反映的幼儿在家出现的整理习惯问题,老师会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相得益彰,最大限度促进孩子发展。 总而言之,对大班幼儿进行良好整理习惯养成教育,包含培养幼儿责任心、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的态度,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必须多形式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要作表率,严格要求,反复抓,多鼓励,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如何培养幼儿整理习惯

这是很多家庭的常态。

反思一下收纳这件事情,看似小但更多的是考察孩子的一种习惯和思维能力,而这种习惯的培养会对孩子以后的生活有好的影响。其实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乱扔东西,不收拾玩具,却没有好好思考过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究其原因,首先因为生活水平提高,家长给孩子买的绘本、玩具以及衣物过多,容易囤积, 每个孩子的人均拥有物品量大大增加了,造成收纳的难度也增加

其次就是家长的认知与干预不同 。对于有些家长而言,他们没有充分地理解“收纳”这件事的重要性,常常是帮孩子代劳,不让孩子动手收拾,从而让孩子缺失了练习收纳的机会;甚至有些家长自己整理物品都是一团糟,更别说教给孩子们一些收纳方法。

所以不会收拾不是孩子的错,因为没有人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家长也要学会运用有趣的语言来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动手,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收纳能力。

以前的我也没意识到收纳这件事的重要性,后来和朋友们认真讨论过,才意识到要培养好孩子的收纳能力,因为这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

1.收纳有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

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学家——玛利娅·蒙台梭利曾说:“秩序”不仅仅是指把物品放在适当的地方,还包括遵守生活的规律、理解事物的时空关系,以及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分类,并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

尤其是孩子3-6岁的大脑发育敏感期,物品,玩具的颜色,形状,用途等等,对孩子而言都是很好的学习内容,孩子们通过整理收纳对物品的分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物品的用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都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通过对自己与物品,物品与空间的关系梳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2.收纳可以融洽亲子关系

家庭收纳的时候带着孩子,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场景。父母就是老师,孩子就是学生,边收拾家务边聊天,还创造了一个特别合适的教育机会,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手头在做同样的事情,孩子在心理上也特别容易认同父母说的话。

而孩子能够看到家长以身作则示范整理收纳的方法和细节,家长也能从孩子的行为和思路中发现孩子独特的一面。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收纳习惯,获得成就感、自尊感和价值感;同时家长也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家庭环境能够被更好地维护。

3.收纳可以培养开放的心态

收纳解决的是混乱问题,简单讲就是解决了问题。而一个人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他就能在社会上立足。人面对问题,本能的会逃避。能坚持下去就战胜了本能,能想出办法去解决问题,更了不起。孩子去面对自己造成的问题,比如胡乱丢弃在地上的玩具,他以后就不会再随便地乱丢东西。经过长期的收纳训练,孩子就具备了主动去面对挑战性难题的勇气。

而收纳物品有三个过程:检查、整理、安放。

人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熵增,而收纳能够对抗熵增,将混乱变为有序,将不安变为心安,将负面情绪丢弃和放下,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如果家庭的所有物品是一整本书,那么结构化的收纳系统就是这本书的目录,根据目录的指引就能很快地找到需要的物品,让生活井然有序。所以培养好孩子的收纳能力很重要。

而哈佛大学的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参与家务整理的孩子和不参与家务整理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所以培养好孩子的收纳能力很有必要。

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有意识的开始帮助孩子锻炼收纳的能力。那么我们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收纳能力呢?

1.父母树立榜样,积极引导与示范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最开始会是以崇拜的姿态看待父母的,因为父母能解决很多他们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内心会以父母为榜样,长大之后也要如此。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自己首先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积极把家里整理干净,树立榜样。而我们在引导与示范的过程中,要 明确告知孩子应该怎么做。

为了让孩子清楚理解我们的意思,要把重点指出来,而不是含糊其辞地跟孩子说:“要将东西收拾好”。尤其是一开始让孩子帮忙的时候,更要交代清楚4个要点: 把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按照什么顺序,为什么要这么做。

而在指导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多用鼓励和激励的语言 , 这样的语言是让人愉悦的,从而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情绪中,去做那些对他们来说有些困难有些挑战的事,甚至能不断地做出创造性的行为。

我们也是从孩童时代走向成熟稳重的,我们也渴望获得别人的肯定,所以不管孩子表现得好与坏,都是需要给予肯定的。因为每一次肯定或表扬,对他们的成长都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发展模式。

2.给孩子创设自己的收纳空间和工具,放手让孩子练习

当孩子学会了收纳,我们就必须 放手让孩子去练习。 让孩子管理自己的东西,只有让他们开始管理自己的各种事物,才能让孩子开始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空间,去放置他们自己的东西,这样孩子能够自主决定各种物品的陈列地点,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准备一间房间。这样,孩子慢慢对自己划分的收纳区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次买了什么类型的东西,随手就可以放到相应的收纳区域。

同时, 也要给孩子准备相应装东西的箱子,以便给孩子们提供更多装物品的工具 。比如:孩子的试卷、讲义分别放在不同的抽屉位置;给孩子提供专门的玩具收纳箱。

3. 带孩子学习分类,分享收纳前后的感受

当孩子还处于幼年时,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可以玩亲子类的收纳游戏。耐心地教导孩子按颜色、大小、形状、用途分类,分好后一样大小的物品集中摆放。以这样游戏的方式陪孩子多玩几次,慢慢就能学会分类。

而学会了分类,可以让孩子清晰地知道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需要的时候去哪里取。平常我们可以和孩子分工合作,负责好自己物品的收纳,一起动起来,家庭氛围更好,孩子也会更乐在其中。

同时我们也 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收纳前后的感受和心情 ,让孩子们有意识地进行一种对比,慢慢地去理解收纳的好与坏,自己所能收获的是什么。

任何一项孩子要学习的事物,都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毕竟一天两天做到容易,长期做到并养成习惯困难,所以 孩子收纳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

虽然培养孩子的收纳能力是件小事,但背后影射的,却是家长们的期待——希望我们的孩子是个能具备独立能力的人,希望我们的孩子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一个优秀的人背后,看得见的是行为,看不见的是家长付出的心血与智慧。希望我们能不断思索,对孩子无限可能的未来孜孜以求。

而收纳能力,培养的不止是收纳生活物品,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收纳好自己的心情。所以让我们一起带着孩子做收纳这件事吧!

本文由六分之一社群联合创作,由案主 谢蓉 主创,以下各帽人员协助。

白帽: 赵丹

红帽: 金鑫 、 何征

黄帽: 张文春

黑帽: 王金

绿帽: 郭帅 、 周晓辉 、 翟宏英

如何培养幼儿收拾的习惯

孩子的幼年时期,除了需要照料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孩子幼年时间特别的短暂,但是却对孩子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为关系到孩子的兴趣发展,甚至未来,老人常说的三岁定终身是有道理的。

为了培养孩子整理的兴趣,家长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整理。当孩子玩过一种玩具或使用一样东西后想去做另外一件事情时,家长就应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把玩过的玩具或使用过的东西整理好。

孩子日渐长大,玩具也日益增多,收拾起来很费时间。这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设立一个孩子的天地,把他的东西放在一个玩具柜里,并分类摆放,再在旁边的地上放一块地毯,告诉他: “这是你的地方”,这样孩子会对整理自己的小天地非常感兴趣的。

为了让孩子形成自觉遵守的好习惯,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些必要的常规,并以简图的形式贴在墙上,以便督促孩子自觉地收拾整理东西。

所以父母在平常的育儿过程中也需要准备一些便捷的早教产品比如智象识字卡,或者智象极速识字APP这样的。

孩子没有整理的习惯,如何去培养孩子收纳整理的好习惯?

幼儿是家庭的牵挂,是社会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关系到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良好学习成绩的取得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幼儿的良好习惯应从小培养。习惯就是一个人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做事乃至为人处世的惯有模式。良好的习惯能有效地提高人的办事效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习惯就能形成人的优秀品质,人的优秀品质决定着人的良好习惯,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一个人的各种优秀品质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逐步转化成一种优秀习惯,这种习惯是人未来成功的必要前提,是快乐人生和终生幸福的重要保障。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可塑性极强,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紧紧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时段,帮助幼儿从小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对提高人的素质乃至整个国民的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第一关键期,人生早期阶段的各种潜能是巨大的。如果在这个时期提供给幼儿适宜的环境和有益的教育影响,就会促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较早地由可能变为现实,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实践中,幼儿不知不觉地重复锻炼着各种行为,积累和发展着各种各样的习惯。这时成人对其作息、礼貌、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进行及时调控和指导,幼儿就会快速养成良好习惯,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只有充分认识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增强人们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才会齐心协力地把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要全面明确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基本内容,确立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目标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拾玩具的习惯: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物归原位;借用别人的物品要记得及时归还,物归原主。

2、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盲目攀比,爱惜物品、不浪费,懂得节俭、环保,学会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3、生活习惯:按时作息、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按时用餐,不偏食不挑食,能独立用餐;用餐后能收拾餐具,清洁餐具,整理餐桌等。

4、文明习惯:主动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礼貌谦让;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自私不霸道;爱护公物;不乱扔垃圾;遵守各种公共秩序与规章制度等。

5、劳动习惯:自己穿衣叠被;自己整理玩具、整理书包等物品;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6、学习习惯:能专心学习、遵守纪律;爱护学习用品;喜欢阅读;会独立思考与创造;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

7、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时大小便,适时洗澡理发;不随地吐痰、乱扔废物和大小便;不乱涂、乱写、乱画;讲究用眼、用嗓、用耳卫生;讲究公共卫生和环境整洁。

8、说话习惯:别人说话不插嘴,注意倾听;想说话、敢说话、爱说话,会说话,注意音量和说话技巧,活泼大方,不在公共场所喧哗打闹;学习说普通话。

9、安全自保习惯: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最宝贵的;懂得珍惜生命,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学习很多安全保护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勇敢坚强。

10、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文明、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行为举止,与人和周围事物良好相处的行为方式,做事专心,有始有终……

11、人际交往习惯:主要包括礼貌待人、尊重他人、能够平等地与他人交往,学习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

12、其他习惯:要练习和养成坐、立、走的正确姿势;注意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注重吃饭、睡觉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触及的层面很多。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和成长发育规律,依据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确立幼儿阶段性和长期性良好习惯的培养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要具体了解幼儿习惯形成的特点,探索幼儿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确立较为科学的培养方案

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各种机能发育还不太成熟,大脑思维活动还不够敏捷,他们主要是通过形象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具体的形象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幼儿思维活动常常难以摆脱直觉的束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很差,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幼儿的行为常常受到情绪的支配,不受理智的支配,情绪性强,高兴时就做,不高兴时怎么也不做。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问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他们自己缺乏自信心,独立性差。他们大脑机能较差,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比较迟缓,情绪波动较大,有些难以服持,不容易养成规律性的习惯。因此,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但具有相当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只有了解幼儿习惯形成的特点,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培养效果。幼儿的习惯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一是趋早性,即人的良好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宜从小培养。

二是渐进性,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难度由易到难,形式由简到繁,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习惯的养成非一人一时之功,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不可揠苗助长。父母和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结构、智力因素、个性特征的不同和成长变化的情况制定不同阶段的行为标准,进行辅导、培养和锻炼。

三是反复性,幼儿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极不稳定。俗话说:幼儿的脸,说变就变,时好时坏。因此,习惯的培养要从日常点滴做起,要有耐性和毅力,要坚持不懈,切不可急功近利。

四是艰巨性,幼儿的年龄小,见识少,知识浅,好奇心强,判断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他们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很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不强,个人的承受能力还很脆弱。面对众多的幼儿,因材施教显得很脆弱:难以造就适宜他们兴趣爱好的教育环境,难以运用适合他们个性特征的先进教育方法,难以选择他们能够接受的有效教育手段。因此,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

五是复杂性,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本来就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况且幼儿的智力因素差别很大,个性特征千差万别,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个人需求相差甚远,家庭背景参差不齐,生活环境大同小异,这是幼儿本身的复杂性。复杂性还有来自于家庭的、学校的、教师的、社会的影响,有益的和有害的同时并存。

只有具体了解幼儿习惯形成的特点,不断探索幼儿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依据,才能确立较为奏效的培养方案。

第四要深入认识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对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影响,共同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创造有利条件和适宜环境

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第一学校。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之前,接触的主要是父母、保姆或其他家庭成员。可见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早期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在幼儿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因此,家长千万不可轻视自己“第一任教师”的作用,应该抓住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这个关键期,适时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家长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家庭的烙印,因此习惯是家庭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很长的环境,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使儿童和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这样家长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儿童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长的榜样作用有时是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比如家长对自己的物品不在家中随意堆放,坚持洗手、刷牙、勤换洗自己的衣物,乐于读书学习、看电视有节制,对待家人和气、关心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的行为方式产生认同感,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为更好地给孩子作出榜样,家长要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如说脏话、做事情不专心、迷恋电视、酗酒抽烟、抹牌赌博等等。为此,父母之间要相互提醒,共同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有时,为培养孩子的某些习惯,家长要有意识地作出样子给孩子看,或与孩子一起做:如为培养孩子刷牙的习惯,家长一起和孩子快乐地刷牙。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甚至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家长必须承认和遵循这一规律。家长要有耐心,要以鼓励和欣赏的心态去引导孩子,切记不可动粗训斥、唠叨甚至体罚,从而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限制了孩子的发展;要学会等待,允许孩子出错,允许孩子有反复。为提高习惯培养的效果,父母及其他家人必须形成一致性,切不可母亲这样说,父亲那样说,让孩子无所适从;同时,家长要有坚持性,相信只要不断地引导孩子,一定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家庭环境的创设有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内容。在空间方面,一是房间应当保持整洁有序,给人以温馨、和谐和舒适的感受。二是室内物品的摆放有较为固定的位置。尤其要布置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随拿随放,用完的物品一定要放回原处。为便于孩子记住各种物品的摆放位置,可以在橱柜上粘贴孩子能够看懂的形象标志。在时间方面,家庭成员要养成按时睡觉和按时起床的习惯,使家庭生活有节奏。这种稳定有序的生活秩序能够使幼儿形成相应的生活定型,便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社会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沃土。幼儿从出生后或多或少地要受到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人们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的影响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形成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有教育意义的少儿电视剧、健康的少儿书刊、有益的宣传画、健康的广告、经典的音乐歌曲、美好的童话、有益的故事以及和品学兼优的人员活动等等,都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定型起到积极作用。相反,随意让幼儿接触品行不良的人、看不健康的书刊电视,沉迷网络游戏等而使幼儿形成一种畸形的习惯,要想进行矫正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不可低估的社会环境对幼儿习惯的培养有着严重的影响:左邻右舍时常闹不团结,经常争吵打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行为、成人们谈论的有关社会上一些打砸抢凶杀犯罪活动;看到的有关凶杀打斗的**电视剧、录像、色情故事片等;幼儿接触到的、感受到的和亲身经历到的如果都是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习惯的培养有多么坏的诱导。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对幼儿习惯的影响是有形无形的影响: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美好、活动场所卫生等,对幼儿身心健康有益,对良好习惯的培养有益;如果人们随意破坏环境、不讲究卫生、随意乱扔垃圾、活动场所脏乱差等,这对幼儿习惯有深层次的腐蚀毒害作用。

因此,家庭和社会应着眼于幼儿的未来,主动配合学校担负起为了一切的幼儿,为了幼儿的一切,一切为了幼儿的神圣使命,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尽力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和合适的环境,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第五要积极探索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措施,拓宽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大熔炉。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使命。学校和幼儿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遵循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采取适合幼儿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促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要从细节做起,而细节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当这些行为慢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所以我们幼儿教师要从生活细节入手,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小事做起,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持之以恒地从细微之处加以要求,促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标杆。首先,幼儿教师要从自身做起,重视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好榜样。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老师也要按照这些要求做得更好,为幼儿示范,为幼儿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凡事要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其次,注重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见面有礼貌地问好;吃完饭擦桌子、漱口;他人有需要协助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尽力发挥幼儿榜样作用。教师要经常在班级中表扬能按要求做得好的幼儿,让其他幼儿模仿学习,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做得不对的马上就会改正。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收拾玩具整齐、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谦让协作的幼儿提出表扬,也可以让幼儿们互相说一说、评一评,评出他们认为做得很好的小朋友,给予表扬。总之,用幼儿良好的榜样作用去影响、教育、鼓励其他的幼儿,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使他们养成好习惯。

正面鼓励,细心引导,耐心指导。教师发现班里有的幼儿做事拖拉、不遵守纪律、完成任务意识欠缺、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不可对这部分幼儿过多地用批评的方法,其教育效果并不佳,更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及时地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会使幼儿产生更加好好表现的欲望,也就会产生良好的效应。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自控能力弱的幼儿,教师更要有耐心,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从正面感化,以幼儿的某一“闪光点”作为切入点,让幼儿对自己充满自信,带动自己行动的改变。

必要时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不足,逐步改正。有相当一部分幼儿会在某一具体行为方面出问题。如,有的是不讲礼貌,有的是午睡习惯不好,还有的是吃饭挑食……这就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进行具体解决。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是很必要的。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幼儿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幼儿教师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应该是多样性的:比如教师自身行为示范法、学生榜样熏陶法、故事熏陶感染法、图画故事教育法、环境熏陶感染法、游戏活动训练法、目标小花奖励法、反面例证对比法、说教劝导法、故事迁移批评法、目标层次训练法、循序渐进训练法等等。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为幼儿良好习惯的早日养成做出努力。

幼儿还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幼儿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要耐心,更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表扬引导为主,以关爱呵护为主,态度要和蔼,方法要恰当,言语要委婉,要尽量给幼儿留足面子,帮幼儿找台阶下,要学会实话巧说,实事巧转化,千万不能让幼儿的心灵受到伤害。针对不同的幼儿,不同的事情,妥善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总之,慈爱心是正确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金钥匙,耐心是助推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灵丹妙药,责任心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法宝。让我们运用全新的理念,充满挚爱的激情,选用适宜的方法,营造和谐的环境,有效地感化幼儿,善意地进行纠正指导,让幼儿们的良好习惯早日定型,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步入成才的道路,为每个幼儿的成功人生奠基。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整理习惯论文

都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某一习惯,也要从小从细节处抓起。那么为了培养孩子收纳整理的习惯,家长们该如何去做呢?

收纳整理的方法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非常的常见,可以说是每个人都要掌握的一项必备技能。掌握好这项本领会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减轻不少负担。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出于开发智商或者是逗孩子开心的目的,家长们总会给小孩买很多玩具,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都有专门的负责人来照顾,或是妈妈或是奶奶亦或是保姆,所以当孩子们玩完玩具随手丢弃的时候,家长们也不会进行说教,或者只是口头上的说一说,然后自己可能就会在一边默默收拾。这样的做法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于事无补。

对于家长自己默默的收拾这种做法,在孩子的心里可能会认为,我不用自己来收纳整理玩具,自然会有他人来帮我收拾;对于那种口头上说一说的这样的做法,孩子们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进去,或者不以为然,在他们的心里,我不收拾整理我的玩具,后果好像也不是太严重,这样长期以往,根本培养不了小孩收纳整理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就是:父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拉到一旁,先进行一番交谈,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收纳玩具的道理,例如会让家里看起来更加的宽敞清洁,他们在玩耍的时候也不容易发生被绊倒或者划伤的意外,其次当他们下次再想要玩玩具的时候,也能轻松地找到玩具的位置。告诉他们这些道理后,然后就开始让他们自己收纳,这时父母也可以在一旁慢慢的陪伴指引孩子一起收纳。再到后面的过程中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收纳,慢慢的孩子就能养成自己收拾的习惯了。不仅仅是在收拾玩具方面,其他方面也是同样的做法,循序渐进。

? 所以,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就要开始注重培养收纳整理的意识了。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3—6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新《纲要》在社会目标中也提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整理能力,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幼儿学 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形成爱整洁,生活有序,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也能使幼儿在整理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动作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还可以使班级环境保持整洁,同时能使教师减轻负担,不用将许多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整理上,良好的整理习惯,还可以让幼儿顺利的进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此后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大班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一、 幼儿养成良好整理习惯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随着《纲要》的深入实施,很多奋战在一线的老师都深切的认识到:要想让孩子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各方面良好的习惯。可是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众多亲人的保护之中,很多时候孩子可以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都被父母包办代替了,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差,依赖性越来越强,极端例子就是“学习上的强者,生活上的弱者”,这与《纲要》上所倡导的:“既要高度重视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精神渐行渐远了。

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我经常会碰到一些例子:每次操作活动课结束后,总有孩子拿着捡到的铅笔跑来告诉我:“不知道是谁丢的”,至今,我的办公桌上还放着一大堆无人认领的铅笔;每次绘画活动课,总有孩子跑来问我要勾线笔或油画棒,问其原因,总是说:“我忘在家里了”;每次傍晚当父母来接孩子时,总有些孩子还会拖拖拉拉地整理着自己的文具盒或书本,要父母催半天或最后让父母帮着一起整理好才完事。这样的习惯若不改变,进入小学这个对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要求较高的环境里,势必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因此 我觉得对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很有必要。再加上大班幼儿身体各方面发展较完善,同时幼儿的有意性行为较之中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为对老师或他人分配的任务能较好的完成,责任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强,坚持性也进一步增强,正是各种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

班级幼儿不良整理习惯的具体表现,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一:晨间活动结束后,桌子上、教室里的图书、学具等杂乱无章。

二:早上来园幼儿自己放书包时不整齐,或有胡乱放的情况,书包有东倒西歪的现象,生字本或拼音本也是不整齐的乱放。

三:学具操作活动后,操作毯和操作材料不能及 时归位到工具架上。

四:区域游戏结束后,游戏材料没有及时、整齐的放回规定的地方。

五:集体分享完图书后,书架上一片狼籍,有的图书倒着放;有的图书斜着放;有的图书封面和书分开了散落在一旁;还有的图书掉在地上。

六:户外活动结束回到教室里,许多幼儿将自己的毛巾乱放,只有个别幼儿会叠整齐后,放入指定的筐子里。

二、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一些具体措施

针对大班幼儿的种种有关整理的不良坏习惯,我们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幼儿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整理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和发展。

1、教师的榜样作用,幼儿潜移默化受影响。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这就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否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因此我们老师对班级里的所有物品,都要养成固定位置摆放的好习惯,让老师们都知道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规定了“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的规则,老师们也逐渐都遵守了。教师有了良好的整理习惯,柜子上、电脑桌上、备课桌上、各个区域等到处都整洁了,没有看到多余的东西了,孩子们在不经意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了。因此,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

2、师幼共同商讨,制定班级规则。

为了更好的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的实践活动,我们让幼儿积极参与讨论“怎样让我们的教室变得干净整洁?”“各个区域的物品应该怎样收拾?”“休闲书吧里的图书应该怎样摆放?”“怎样才能整理好我们的小书包?”等等。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 规则。如:物品从哪拿的还放回哪去、区域材料怎样如何对应位置放、休闲书吧的图书应分类摆放等等,最后我们还和幼儿一起,给每个区角都设计了相应的规则,为了保证让物品不随便摆放,为了让幼儿能较快的收拾整理,我们还在每个区域给物品贴上了和物品篮相对应的图标、文字,还给每个区域设置了一位专门负责人,孩子们活动后再收拾起来就很容易归位了。由于规则是大家共同制定的,因此幼儿有了很高的责任意识,收拾整理时能很快乐、很积极地投入,幼儿的收拾整理习惯也逐渐养成并进一步内化了,班级环境也变的更加的干净整洁了。

3、开展多种活动方式,强化整理习惯的形成。

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我们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来吸引幼儿,重新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重复这样的行为,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建立动力定型,最终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1) 丰富多彩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此,我们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如:“小超市”、“手工坊”等,让幼儿随时都有机会在区域参加活动,使他们有条理地收拾玩具、爱惜游戏材料,巩固了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这样,幼儿的良好整理习惯经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习以为常地养成与习得。

2) 整理书包

书包是小学生必备的用品,整理书包是小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和应该具备的能力。为了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的需要,让他们了解整理书包的重要性,我们养成教育开展了一节课《如何整理书包》让幼儿通过讨论的方法,说说怎样使书包里的物品摆放的更整齐,总结整理书包的方法,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

3) 各种比赛活动

我们通过比赛活动,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如:“看谁学具收得快”、“谁最快收拾好书包”、“叠被子比赛”等一系列比赛活动。在每次的比赛结束后,我会根据幼儿的表现情况,进行评比,这样,幼儿整理习惯有了很大提高。

4) 互相监督形式

在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过程中,每天我们都安排值日生对班级中各个区域进行收拾整理,大家还评选出几名平时整理能力强、整理习惯好的当小组长,让他们担负检查监督的职责,经常提醒那些平时整理习惯不好的幼儿,帮助整理能力弱的幼儿,从中补长取短。通过这种互相监督的方法,幼儿整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及时鼓励和表扬

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引导和教育,还要注意观察那些个性较强,习惯较差的幼儿,更需降低一点要求,起初要求不要太高,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这样自发的行为就容易再出现。幼儿在我们鼓励、肯定的情况下,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4、家园密切合作,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

整理习惯的培养不只是说教,还需要家园共同配合,不断地将良好的整理习惯转化为幼儿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于是,我们利用家园群,围绕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整理习惯的培养展开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不要事事包办,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整理的机会,如:让 幼儿自己整理床铺,穿脱、折叠衣裤,整理自己的房间、玩具等。同时,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整理习惯。根据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出现的整理习惯问题,我们老 师也会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总而言之,对大班幼儿进行良好整理习惯的养成教育,包含了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等态度以及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教师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种形式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同时教师还要起表率作用,严格要求,反复抓,多鼓励。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小暖树 网址:https://www.jiazhengfuwu.com/12_1662.html 发布于 2023-12-1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